“创客”小考

飞鱼BH1JSS发布于 2015-03-19 12:31


今年两会有几个新词让大家印象深刻,“创客”就是其中的一个。从两会前的3月2日,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《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》[1],到两会上“万众创业、大众创新”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,李克强总理被媒体奉为“创客”总理,他不仅在这个春天参观了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,更是在两会上多次为“创客”们摇旗助阵。

从各路媒体的报道来看,“创客”似乎成了与“创业”有直接关联的人群,现在“创客”这个词在中国升级了。创客到底是一群什么样子的人?这还要从“创客”这个词的渊源说起:

“创客”一词源自英文“Maker”。它的诞生和国外一本叫《Make:》的杂志很有关系。最早Maker这个词原本在英语里也没有专门特指人群,2005年,Dale Dougherty创办了一本叫做《Make:》杂志,这是一本协助读者将自己动手做(DIY)的概念,运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领域的杂志书(Mook)。前直到2011年,Maker Media公司,也就是《Make:》杂志和Make Faire两个品牌的拥有者,注册了Makerspace.com这个域名,“Maker”才渐渐地成了一个专有名词,泛指那些自己动手,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[2]。也就是在这一年,当时还在果壳网工作的国内DIY大神张浩,把“Maker”翻译成了“创客”,“Makerspace”被他翻译成了“创客空间”,他也是北京创客空间最早的发起人之一。

《Make:》杂志在国内也有出版,中文版叫做《爱上制作》。“Maker”的人群在祖国宝岛台湾省也一直被称作是“自造者”。当你翻看《爱上自做》或《Make:》杂志,你就会发现国外的“创客”在做什么,这套杂志充斥着各种很有科技含量却又好玩、有趣、易于制作的项目,不见得使用什么高精尖技术,但大多创意亮眼,真是高手在民间啊!不过这些项目大多是“小制作”级别,和产品化、开公司、创业没什么关系呀。

“创客”与“创业”扯上关系,最早也与一本书有关,这就是《连线》杂志社的前主编Chris Anderson在2012年写的一本书《 Makers: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》。在这本书中,作者不仅第一次将“Maker”一词专有化,特指那些在互联网时代,掌握现代化桌面制造工具,利用开源软硬件和开源社区,将各种奇思妙想转化成现实作品,并利用互联网手段、现代物流、众筹等资手段,将个性化定制的小众产品推销给足够的“长尾”用户的制造者。在这个作者描绘的“生态圈”中,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颠覆传统制造业的新的生产模式,就是所谓的“第四层工业革命”。这本中文翻译成《创客 新工业革命》的书一直以来被奉为创客界的“圣经”。

不管《Make:》杂志中有趣的创客项目,还是《创客 新工业革命》一书中描绘的改变生产模式的创客生态圈,还都只是是把“创客”限定在“自造者”的范畴。Chris Anderson也说过:并不是所有创客都想成为创业者。“创客”和“创业者”的界限就在于,你是做你自己喜欢的事,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,还是想以此为自己的事业。这与今年两会上提出的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业”以及会后各地纷纷上马的“众创空间”中的那些磨刀霍霍,准备创业的“创客”概念相比,似乎小气的多了。

和很多新鲜的经济学理论一样,《创客》一书中描绘的“创客生态圈”可能只是一种假说或少数特例,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制造业还未可知。创客们的定制化制造只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。因此创客运动无论是否能够改变生产模式,都是后工业化时代锦上添花的事情,大多数生活必需品、快消品还是更适合用工业化大生产的模式。在国外,“创客运动”更像是一种文化现象,是伴随着互联网开放、交流、融合的潮流而生的,也是欧美很多国家长久以来对于技术、技艺推崇的精神的展现形式。这一点,在老罗去年推荐的《工匠精神》一书中有很好的诠释。

所以我认为,“创业”既不是创客们的必备能力,也不应该是创客们的终极目标。而只要拥好奇和尝试的初心,有亲力亲为的动手能力,掌握数字化桌面制造工具,再加上开放、分享、跨界的互联网精神,人人都能成为创客。当整个社会中有了足够多的这种草根创客,才有可能在其中产生“大神”,才有可能出现成功更多的创业的“创客”
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参考:
[1]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
[2]黑客空间、创客空间、TechShop还是FabLab?

 
培根煎蛋2017-01-22 12:55:08
上山下乡

作者

飞鱼BH1JSS

北京,昌平

62粉丝 10作品 5随笔
  关注 私信


阅读数: 7294